雍正元年,呼和浩特大召寺活佛薩木瓦喇嘛應邀來本旗傳經作法。他在本旗逗留期間,曾向旗札薩克王爺羅布藏喇什進言,說雙合爾山是個寶山,形狀似收左翅展右翅的海青鷹,是風水寶地,若在山頂上修一座佛塔,并藏有活佛之舍利(活佛骨殖),那將對王室、平民百姓功德無量。不久,薩木瓦活佛西歸大召寺圓寂。羅布藏喇什在隨清軍出征前,曾囑咐其子額駙齊默特多爾濟把山顛之寶塔修好。齊默特多爾濟遵父命派人去呼和浩特大召寺取來塔的圖紙和薩木瓦活佛的舍利,于雍正12年將塔建成,塔高3.6丈。
五塔寺
乾隆元年,因先建之四方大廟既顯矮小,又簡陋不堪,根據薩木瓦活佛生前的倡議,在雙合爾山南麓依山傍水之處選定廟址,重建雙福寺大廟。新建之大廟,中間為大雄寶殿,東西有配殿,并建有十八羅漢殿、護法神殿、四大天王殿、鐘鼓樓、法輪亭等。至乾隆23年,根據第二任達喇嘛的請求,由旗札薩克齊默特多爾濟批準,完成了廟宇的擴建工程。嘉慶6年,雙福寺第三任達喇嘛時,在雙合山南修建一座40丈見方的3層樓式寺廟,名為“廣安蓮花寺”,藏語為“卻瑞札倉”(即宗教哲學學部)。
五塔寺
道光19年,在此又修建一座40丈見方的二層樓式寺廟為“大康慈悲月寺”,藏名曰“居德巴札倉”(密宗學部)。光緒14年,大雄寶殿被大火燒成灰燼。第四任達喇嘛葛根及僧侶們到內蒙古49旗,外蒙古57旗化緣求助,在第十一任旗札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伯彥訥謨祜支持下重建九九八十一間大雄寶殿。
光緒24年,在山南修建研究天文、歷法、記載氣象變化的“丁科札倉”(天文歷算學部),起名曰“普樂蓮花寺”。偽康德7年,為供奉已圓寂的“哈丹喇嘛”(活佛)的木乃伊,在砬子南,哈丹廟東側建一“固丁廟”,面積約9平方丈。大廟建有廟倉8所,其中4所分別為葛根倉、固什喇嘛倉、毛尼喇嘛倉、哈丹喇嘛倉。
可是,這個具有數百年歷史聞名于科爾沁草原的著名廟宇,在“文革”破四舊期間,也在劫難逃?,F在只剩下山頂白塔——這只折翅斷臂的海青鷹啊,也只能引頸呆望,想昔日的盛???還是盼有待今后重新展翅……是耶、非耶,有待歷史回答吧!
藏傳佛教建筑藝術遺產呼和浩特五塔寺
五塔寺又名慈燈寺塔,稱金剛舍利寶塔,俗稱五塔(蒙語名為“塔奔·斯普日嘎”)。位于呼和浩特市舊城(現玉泉區)東南部的五塔寺后街。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塔建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于雍正十年,原為慈燈寺(五塔寺)內建筑,寺內其他建筑已毀(2006年開始復建)。金剛舍利寶塔由金剛座和上部五個方形舍利塔構成。這種形式在中國出現較晚,也較罕見。磚石結構,高十六點五米,平面長方形。塔身外飾以雕刻涂釉加工預制琉璃磚,邊緣和轉角處鑲以白色條石,光彩琉璃用于受光強烈的桃檐和塔剎作重點裝飾。
五塔寺
金剛座平面作“凸”字形,建于約高一公尺臺基上,座下層為須彌座,束腰部分為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上部有七層短挑檐,第一層檐下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書金剛經文,刻工細致。從第二層到第七層檐下,共塑有一千一百一十九尊各種姿態鎦金佛像。金剛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開拱門,旁為四大天王像,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塔內用半圓磚拱,門內無梁殿東西角有摟梯通上座頂,出口處是一座方形攢尖亭。亭北設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當中小塔出檐七層,四隅小塔都五層出檐。五座塔塔身嵌有佛像、菩薩、菩提樹、景云等磚雕。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線雕刻石,中有“須彌山分布圖”,西面是“六道輪回圖”。塔后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圖石刻,石刻用少數民族的文字標注,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塔于1977年進行修葺,成立了呼和浩特市文物管理所,開始建立資料檔案。1982年成立五塔文物保管所,樹立了保護標志。1988年被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