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說呼和浩特有很多寺廟,而且全部為藏傳寺廟,其中尤以大召寺最為著名。
這么多年無論是有心還是隨意,接觸過的都是漢廟,既然來到呼市且距離大召寺不過幾分鐘的車程,豈有錯過之理!
天氣不錯,鏡頭里看到的大召寺因此更加的真切更加的整潔與氣派,尤其喜歡那一條條五顏六色的經幡。不過因為幾多限制,也僅僅拍了些寺外的片片,至于寺內濃郁的藏風,也只有深深的記在心里了。
【大召寺是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玉泉區南部的一座大藏傳佛教寺院,屬于格魯派(黃教)。大召寺其中“召”為藏語寺廟之意。漢名原為“弘慈寺”,后改為“無量寺”。因為寺內供奉一座銀佛,又稱“銀佛寺”。大召寺是呼和浩特最早建成的黃教寺院,也是蒙古地區僅晚于美岱召的蒙古人皈依黃教初期所建的大型寺院之一,在蒙古地區有大范圍的影響。
大昭寺是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領阿拉坦汗于明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主持創建的。公元1580年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喇嘛教寺院,也是蒙古少有的不設活佛的寺廟。因康熙皇帝曾在此住過幾日,為了表示對皇帝的尊敬,僧侶們取消了活佛的轉世規定。
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圣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輝煌的召廟建筑、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大召獨特的“召廟文化”。
大召的平面布置采用漢廟形式,占地面積三萬余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八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九間樓、經堂、佛殿等,其中經堂和佛殿連在一起,統稱為“大殿”,大殿是整個寺廟中唯一一座漢、藏結合風格的喇嘛廟。 】

阿拉坦汗塑像


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圣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游勝地。

在大召山門的屋檐下懸有“九邊第一泉”的名匾。碑文記載:泉水“其性輕而清,其味甘而美”。

“九邊第一泉”,是指大召前的玉泉井,相傳康熙皇帝為平息蒙古衛拉特部噶爾丹之亂,凱旋歸來路過大召,馬蹄踏地,有泉涌出。

1640年,皇太極命令重修和擴建大召,完工后,皇太極賜給滿、蒙,漢三種文字的寺額,漢名“弘慈寺”改為“無量寺”。這是今天的大召漢名“無量寺”的起源。

大召的建筑物現存有山門、過殿、經堂、九間樓及佛殿等,其中經堂和佛殿緊緊相連在一起,通稱為大殿,佛殿內有造像和壁畫。那座銀佛像經歷四百年的蒼桑變化,至今仍然保存完好



大召寺院建筑考究,大殿是常見的藏漢式喇嘛廟形制,其余部分則是依照傳統中式廟宇的式樣而建,大殿內供奉有一座銀鑄釋迦牟尼佛像,所以又有“銀佛寺”之稱。大召內還收藏有眾多的文物,是研究蒙古族歷史和宗教文化的珍貴資料。

大召八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