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二玲,一位80后女律師,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是她笑容里永遠充滿陽光。她用自己殘缺的身體,多年來一直從事著法律援助工作,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社會中那些需要法律幫助的弱勢群體默默服務著。
幼年意外失去雙手,心懷感恩選擇做法律援助律師
因為一次事故,出生不到一歲的郭二玲便失去了雙手,但她并沒有消沉和絕望,而是一直嚴格要求自己,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大學。2006年郭二玲大學畢業,她不僅以優異的成績完成了法學專業的學業,還通過自學取得了漢語言文學本科學歷,此時的郭二玲仍未停止學習的腳步。經過又一番的苦讀,郭二玲以高分通過了全國最難的司法考試,拿到了律師資格證。有著律師執業資格證的郭二玲,沒有選擇成為社會執業律師,而是毅然選擇去做一名清貧的法律援助律師,在呼和浩特市法律援助中心做專職的援助律師。
父母毫無保留的愛與奉獻,以及社會各界好心人士多年來給予她的溫暖和關懷,早已奠定了郭二玲回報社會的堅定決心,她渴望著去幫助貧弱群體,感恩的心讓她選擇了充滿陽光的法律援助事業。她深信,正是因為自己身體有缺陷,才更能體會貧弱群體需要人幫助的渴望,也更能把工作做得細致到位。懷感恩之心,幫助困難群眾,對于郭二玲來說,就是最大的幸福。
2009年冬天的一天,早晨剛上班,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大爺就蹣跚著來到郭二玲的辦公室,他的女兒從小身體殘疾臥床在家,外孫女還在讀書,女兒一家三口唯一的勞動力只有女婿,但女婿卻因工傷去世,可是所在單位卻不給任何賠償,萬般無奈的老人找到了法律援助中心希望尋求幫助。在了解基本情況后,郭二玲二話沒說,立即受理了老人的援助申請,并很快投入到了工作中。因為工傷事故發生時是凌晨六點多,路上行人少,為了取證,郭二玲找遍了事發時途經現場的目擊證人,獲取了一些有價值的證據,案件最終經過法院的兩次審理,為老大爺的女兒討回了應得的賠償??吹嚼洗鬆數呐畠耗玫劫r償款落淚時,郭二玲也落淚了。為了這個結果,郭二玲傾盡全力,雖然辛苦,但也幸福。
回報社會,毅然參加“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
2010年,當郭二玲得知“1+1”中國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動派遣律師志愿者到全國無律師縣和律師資源短缺的貧困縣專職為當地老百姓提供無償的法律服務時,激動萬分,她知道這是自己奉獻社會的一個更大的舞臺,參加這樣的行動可以使自己幫到更多的貧弱百姓。于是她多次找到自治區司法廳相關部門負責人,強烈要求參加“1+1”行動。司法廳相關部門負責人一開始考慮到身體因素沒有同意她的申請,但在郭二玲的不斷堅持下,最終決定讓她試一試,可沒想到在簽訂服務協議時,郭二玲毫不猶豫地表示要連續服務三年,這一舉動,深深地感動了所有在場的人。
郭二玲第一年參加“1+1”行動的服務地和林格爾縣,是內蒙古自治區的貧困縣,受援人數多、條件差、工作量非常大。來到服務地之后,郭二玲租住在一間不足7平米的私人小旅館里。炎熱的夏天,她頂著酷暑在小房間加班,汗流浹背地為受援人寫訴狀。她心里只有一個想法:要好好珍惜做律師志愿者的機會,為和林格爾的父老鄉親多獻一份愛。在和林格爾縣服務的一年時間里,她辦理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農民工等各類法律援助案件近30件,接待咨詢、求助群眾近3000人。2011年,郭二玲被安排到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繼續做律師志愿者。
不為金錢,只為那份對貧弱群眾的感情
郭二玲做律師志愿者以后,總有人不解地問她:“你經濟條件這么差,不做社會律師多掙點錢,到底圖個啥?”郭二玲總是笑著告訴他們:“錢是可以用數字來計算的,但是我對法律援助,對貧弱群眾的那份感情,是用數字表達不了的。”
34歲的女青年朱某因車禍高位截癱??粗ハ履陜H4歲的孩子,悲從心起,幾度產生輕生念頭。郭二玲深知一個殘疾人內心的煎熬。她用自己的心路歷程鼓勵她,用張海迪的事跡開導她。同為殘疾人的不幸,郭二玲的話讓朱某倍感親切,她逐漸從車禍的陰影中走了出來。
郭二玲總說:“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殘疾人,一個普通的殘疾人律師,但我希望可以用自己的努力,將法律援助精神傳承下去,傳播開來。我為能幫助別人而感到無比幸福。當我看到他們在我的幫助下,合法權益得到維護而露出滿意的微笑時,我就充滿了快樂。”
懷感恩之情,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社會,在平凡的崗位上體會幸福。這就是用行動回報社會的80后女律師郭二玲。(記者哈圖)